日本的室內設計風格多樣且別具韻味,從傳統到現代,每一種日式風格都蘊含著獨特的美學哲學與生活態度。無論是透過簡約線條勾勒出的寧靜,還是經由天然材質傳遞的溫潤觸感,日式風格的核心,始終圍繞著對自然的深切敬意、對簡樸之美的由衷欣賞,以及對日常起居的細膩關照。
選擇一種日式風格,從來不只是挑選家具或決定配色。它更像是一場向內探索的旅程——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,並透過空間的佈局、物件的選擇,為自己定義一種更貼近內心的生活方式。從傳統的秩序之美到現代的融合創新,這 14 種日式風格,如同 14 種不同的敘事語言,等待著您用它們來譜寫專屬於自己的空間故事。
要理解日式風格的演變與融合,必須先回到它的源頭。傳統和風 (Wafu) 與日式茶室 (Chashitsu) 是構成日本美學的基石,它們不僅定義了空間的樣貌,更塑造了一種獨特的生活儀式與精神內涵。這裡的每一個元素,從榻榻米的草香到障子門的光影,都蘊含著數百年來與自然共生的智慧,成為後續所有風格汲取靈感的豐沛源泉 。
傳統和風是我們在經典日本電影或歷史劇中最常見的場景,也就是最原汁原味的日本傳統室內風格,也可簡單理解為「和式風格」,它不僅是一種風格,更是一套傳承數百年、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生活體系。誕生於四季分明的氣候與崇尚和諧秩序的文化,和風空間追求的是人、建築與環境三者間的詩意共鳴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和風的美,在於其結構性的秩序感與對自然的無縫融合。它透過建築語彙,創造出一個既能安身又能安心的場境,讓居住者在日常中感受季節的流轉與天地的呼吸。
核心元素:
建築整合: 強調「緣側 (Engawa)」這種介於室內外的走廊空間,模糊了內外界線;並設有「床之間 (Tokonoma)」,也就是壁龕,作為刻意展示掛軸與花藝的神聖空間,標誌著房間的正面與尊位。
關鍵材質: 大量使用未經多餘塗裝的天然木材,如檜木、杉木,以展現其原始紋理與香氣。地板則鋪設由燈心草編織而成的「榻榻米 (Tatami)」,冬暖夏涼。隔間以木框架的紙拉門(障子)或畫有墨彩山水的布拉門(襖,fusuma)做區隔,靈活調整空間大小 。竹與藤也是常見素材,如竹編天花板、藤編窗簾等,為空間增添清雅。
空間邏輯: 透過白天收納棉被的方式,讓單一房間擁有多重功能(起居、用餐、睡眠)。可靈活移動的拉門,則讓空間佈局充滿彈性 。
色彩基調: 以木材、稻草、白灰牆等材質的原色為主,加上白、米、茶、墨等淡雅色彩,整體感覺和諧雅致,並將窗外的庭園綠意視為空間色彩的一部分。
裝飾搭配:強調「間」(Ma,留白)之美,即空間中的空白與寧靜。只會擺上寥寥幾樣具有意義的裝飾,例如一幅季節掛軸、一件精緻陶瓷插花,其他則留給空間本身去訴說。
微妙差異: 與現代風格不同,傳統和風嚴格遵循傳統的建築形制與材料語彙,每個元素背後都帶有深厚的文化象徵意義,而非純粹的裝飾考量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導入榻榻米和紙拉門:可鋪設榻榻米區域,並以和紙拉門或格子拉門作為空間分隔或窗戶裝飾。這些元素立即能帶出傳統日式味道。同時注意天花板可加入木梁或格柵設計,營造和風建築質感。
簡化家具陳設:傳統和風家具從簡,避免大件笨重的傢俱。可用一張低矮茶几搭配幾個薄墊坐席替代沙發和餐桌椅。收納採壁櫥或矮櫃形式嵌於牆內,減少獨立家具數量,使室內保有開闊流動的感覺。
強調職人質感:選購一些具有日本傳統工藝的傢俱或擺飾,如手工木作燈架、竹編燈籠、手拉坯茶壺等。這些物品帶有手作溫度,並彰顯和風精神。牆上可懸掛書法或水墨畫,搭配一盆當季花卉,傳遞出和風空間獨有的雅趣與文化底蘊。
日式茶室是日本美學精神性的極致體現。它並非為日常生活所設計,而是專為「茶之湯 (Chanoyu)」此一莊重儀式而存在的特殊空間。茶室是「侘茶」哲學的具象化,引導人們在極致的簡樸中,體驗深刻的內在平靜,是一個讓人暫時脫離俗世、專注於當下的心靈宇宙 。雖然現代住宅未必能完全複製傳統茶室的結構,但茶室風格的室內設計會盡量抓住其中的精髓:樸素簡靜、親近自然、富含哲思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茶室的核心精神在於「和、敬、清、寂」 。透過一個刻意縮小、質樸的空間,讓人放下身段與雜念,重視待人接物的禮儀與內在心境,專注於一碗茶的純粹體驗。
核心元素:
極致簡樸: 空間通常非常狹小(標準為四疊半,約 8.2 平方公尺),並刻意去除所有不必要的裝飾,以物質上的「減法」追求精神上的豐盈 。
謙卑入口 (躙口 Nijiriguchi): 茶室的入口極為矮小,迫使所有進入者,無論身份高低,都必須彎腰屈膝爬行進入,象徵著在茶的世界裡眾生平等,並將俗世的煩惱與地位拋諸門外 。
不完美材質: 偏好使用未經修飾的天然材料,如帶有手感的土壁、竹編或蘆葦編織的天花板、以及保留原始樣貌的木柱,傳達一種樸拙、短暫而真實的美感 。
幽暗光線: 光線被刻意抑制,僅透過小小的紙窗滲入,營造出一個內向、專注、靜謐的氛圍。為表示對客人的尊敬,客人座位上方的天花板通常會設計得比主人位置更高 。
關鍵材質: 地面幾乎清一色鋪設榻榻米疊蓆,軟硬適中且散發著藺草清香,是茶室的靈魂元素之一。圍繞四周的是淺色木構造的壁柱與鴨居,上部或推拉門多採用和紙障子。茶室內通常設有一處壁龕,作為展示掛軸書畫與季節花藝的地方,這是茶室中的精神象徵,主人會根據時節更換掛軸題字與花材,以表達對來客的心意與自然的敬意。壁龕下方可能擺放一件手工陶瓷器物或香爐,增添雅趣。
家具陳設:傳統茶室中,人們席地而坐,僅需一張可供泡茶與奉茶的低矮茶几,和若干圓形坐墊或蒲團提供膝坐之用。現代茶室空間有時會配置隱藏式的地中爐(用於置放鐵壺煮水),或以簡單的電熱壺取代,並在矮茶几旁準備茶則、茶碗、茶筅等茶道具,讓空間充滿濃濃的茶香與禪意。牆角一把細長的竹制柄杓或一支太鼓筒花入等,都可能成為布置中的點睛物件。整體顏色則以木本色、米白、抹茶綠、土褐等自然色為主,視覺溫潤且不誇張。
微妙差異: 與所有其他風格的根本不同在於,茶室的功能是純粹儀式性與精神性的。其所有設計細節都完全服務於茶道哲學,而非日常生活的舒適與便利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營造茶席空間:可在家中規劃一處榻榻米區域作為茶席。即使沒有獨立和室,也可在客廳一角墊上榻榻米或編織地墊,擺放一張低桌和幾個坐墊,營造出簡易茶空間。搭配一組品質良好的茶具,讓這角落隨時可用來靜心品茗。
引入茶道元素:在布置上融入茶道相關的小物件。例如懸掛一幅書法或水墨掛軸於牆面,搭配一瓶插著季節花枝的細頸花器置於矮桌旁,模擬茶室壁龕的意境。也可在地板一角放置竹製水杓或陶瓷香爐作裝飾,讓整體氛圍更具茶室情調。
光源柔和:茶室風不宜用過於明亮刺眼的燈光。建議採用和紙罩的吊燈或立燈,散發溫潤的橘黃色光暈,營造傍晚時分的靜謐感。如果條件允許,可在空間引入自然光並加裝簾屏柔化光線,讓室內明暗過渡更為和緩,有助放鬆心緒。
這一章節所探討的風格,是將深邃的東方哲學直接轉化為居住環境的藝術。日式禪風、侘寂風與極簡風,三者看似相近,實則代表了「以簡馭繁」此一核心思想在不同層次上的演繹。從追求內心平靜的修行道場(禪),到欣賞歲月痕跡的審美觀(侘寂),再到整理思緒的現代生活方式(極簡),這是一條從精神性走向生活化的清晰脈絡,理解其間的遞進關係,是掌握三者神髓的關鍵 。
源於日本佛教禪宗思想,是日式風格中最早發展、也最具代表性。禪風的核心是創造一個能幫助心靈沉澱、回歸內在平靜的環境 。它並非追求空無,而是透過極度的簡潔與秩序,去除視覺上的干擾與雜念,從而達到精神上的清明與和諧。這是一個為冥想與靜思而生的空間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禪風設計是一種「減法的藝術」 。當外在的刺激減少到最低,我們才能更清晰地看見事物的本質與內心的真實。空間的靜謐,是為了引導心靈的寧靜。
核心元素:
簡潔與秩序: 「少即是多」是其根本信條。空間由乾淨的水平與垂直線條構成,例如木格柵、障子門等,營造出穩定、和諧的視覺感受,透過極簡的陳設和精緻的細節,傳達出東方式的禪意與美學。
精緻的自然材質: 日式禪風講求自然與質樸。大量使用高品質的天然材料,如木、石、竹,但表面通常經過細膩的處理,從木地板、樑柱到家具,都保留木頭的溫潤質感,呈現出光滑、受控的精緻感,傳達一種沉穩內斂的氛圍 。
中性柔和色調: 視覺上減少強烈對比色,運用大量留白來讓空間「呼吸」,並搭配柔和的大地色調,給人平靜放鬆的感受。色彩以米白、淺灰、奶油色等大地色系為主,創造一個平和、不具侵略性的舒壓氛圍,讓感官得以放鬆 。
以光為景: 自然光是空間的靈魂。光線通常會被障子或百葉簾過濾,在室內投下柔和而富於變化的光影,使光影本身成為一種動態的、充滿時間感的景致 。室內常點綴一兩盆青松盆栽或插花,甚至佈置迷你的枯山水景致,讓自然意境融入居家。
微妙差異: 相較於侘寂風,禪風追求的是一種受控的、潔淨的完美與秩序,而非質樸或風化的樣貌。相較於日式極簡風,它保留了更多傳統日式元素(如障子、枯山水),且其終極目標是精神層面的靜心,而非純粹的美學或功能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營造靜謐留白:禪風強調空間留白與簡素美感,裝潢時避免過多傢俱與裝飾。保留適度的空白牆面與空地,使視覺不被雜物干擾,營造出空靈寧靜的氛圍。
運用天然素材:多使用原木、竹子、石材等天然材料。比如選擇木質地板和木家具,搭配竹簾、石頭擺飾或紙燈罩,讓素材本身的質樸觸感成為空間主角。
室內綠意點綴:可在桌上或角落放置小盆栽、苔蘚盆景,或設置一處袖珍枯山水景。這些自然元素能為極簡空間注入生命力,同時強化日式禪風所追求的室內外和諧
近年來備受矚目的侘寂風,其美學根源同樣來自禪宗精神與日本傳統茶道文化,但呈現方式有所不同。侘寂是一種植根於禪宗,卻更側重於審美層面的哲學。它教我們在短暫、無常與不完美之中,發現深刻而靜謐的美 。其中,「侘 (Wabi)」指的是一種質樸、謙遜、不張揚的簡素之美;而「寂 (Sabi)」則是指時間流逝所留下的痕跡,那種古舊、風化後所散發的獨特韻味 。一個侘寂風格的空間,本身就在訴說著關於時間、自然與真實的故事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侘寂風的核心,在於欣賞事物的本質,而非其表面的完美。它擁抱瑕疵、裂痕與磨損,因為這些痕跡正是生命與時間流動的證明,它們讓物件變得獨一無二,充滿故事感。
核心元素:
不對稱與不規則: 崇尚自然、有機的形態,刻意避免完美的對稱與僵硬的直線,這是侘寂美學七大原則之一的「不均斉 (Fukinsei)」 。
粗糙的天然質地: 喜歡使用最接近原始狀態的材質,例如帶有裂紋的舊木、手感粗糙的特殊塗料或水泥牆面、有著手工痕跡的陶器,甚至帶有鏽斑的金屬 。例如礦物塗料、灰泥 (樂土)、珪藻土或藝術漆等。家具造型力求簡約,避免華麗雕飾,通常以素色天然材質為主,如原木、藤編、亞麻布等。
源於大地的色彩: 色彩靈感直接取自於自然,如岩石的灰、泥土的棕、苔癬的綠、枯葉的褐。整體色調低飽和、沉靜且帶有歲月感 。這些沉著的主色調與侘寂風偏好的藤編籃筐、亞麻織物等天然素材非常契合,使空間各元素彼此融合、和諧統一。
時間的印記: 特別珍視帶有歷史感的物件,一張磨損的舊長凳、一只修補過的茶碗、一塊褪色的亞麻布,它們承載著使用的記憶,是侘寂精神的核心 。
家具陳設:侘寂風偏好具有年代感或天然質樸感的物件。例如使用二手老家具、經歲月風化的木椅或邊桌,哪怕有些許磨損缺角都在所不惜,因為這些不完美恰恰增添了真實與溫度。同時,家具造型力求簡約,避免華麗雕飾,通常以素色天然材質為主,如原木、藤編、亞麻布等,不太見金屬光澤或過於現代感的材質。
裝飾搭配:強調人文藝術感的營造。居住者可以展示自身的手作工藝品或帶有記憶的舊物,讓空間散發獨特的個人品味。例如在矮櫃上擺放手捏陶瓷花器、自己編織的麻繩籃,或隨性插幾枝枯枝與乾燥花,這些帶有手跡的物件營造出溫馨且充滿故事性的角落。牆上也可懸掛抽象水墨畫或手繪油畫等藝術作品,增添藝術氣息的同時也讓室內更富有層次。侘寂風的美在於不刻意雕琢的自然,空間中每個細節彷彿都在說明「不完整才是人生的一部分」,給人深沉而悠遠的感動。
微妙差異: 如果說禪風追求的是靜謐的「完美」,那麼侘寂風讚頌的則是靜謐的「不完美」。如果說極簡風的核心是「去除」,那麼侘寂風的核心則是「接納與欣賞」真實的樣貌,即使它帶有瑕疵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營造歲月質感:侘寂風喜歡有歷史感的表面效果。可在牆面採用仿舊質感塗料或粗礦石材磚,打造出不完美但耐人尋味的肌理。地板也可選擇略帶歲月痕跡的木地板磚或水泥自流平,增強空間的沉澱感。
選用古樸家具:挑選二手家具或仿古風傢俱,如老式木茶几、古董櫃,讓傢俱上的刮痕和色差成為美的一部分。同時搭配棉麻布套的沙發或坐墊,使整體色調素雅統一,營造朴實無華的居家氛圍。
點綴手作與天然飾品:在空間中融入手工藝品與天然素材裝飾。例如擺放陶藝花瓶、編織藤墊、乾燥花束或漂流木擺飾等。這些小物不僅呼應侘寂崇尚自然的理念,也讓室內充滿人情味與個人故事。
日式極簡風可說是禪風與現代極簡主義結合的產物,它將「少即是多」的理念發揮到極致。這種風格深受西方極簡主義影響,強調捨棄一切不必要的裝飾,只保留空間中最核心的功能與元素。因此,日式極簡風的室內非常簡潔俐落,線條純粹乾淨,幾乎看不到多餘的點綴。一張桌子、一把椅子可能就是整個房間的全部傢俱,其餘空間留白,讓人專注於材料與光影本身的美感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日式極簡追求的不是空洞,而是「有意義的空」。它將空間本身視為最重要的設計元素,透過大量的留白,讓留下的每一件物品都能凸顯其自身的美感與存在的必要性。
核心元素:
極致的簡潔: 聚焦於乾淨的線條、空無一物的檯面,以及「剛剛好夠用」的家具配置。每一件物品都有其明確的功能與位置,絕無冗餘 。
留白的藝術: 大面積的空白牆面或地面,不被視為「浪費」,而是被看作是讓物件得以「呼吸」、讓觀者思緒得以「停泊」的必要設計 。在這樣的空間中,光線成了最好的裝飾。陽光從大片留白處灑入,在地面和牆上形成光影變化,隨著一天時間推移,光影移動本身就成為空間的動態裝飾。
嚴格的色盤: 通常以白、灰、黑等無彩色系構成空間基調,並以少量原木色作為柔化劑。整體視覺呈現高度的控制感與純粹性 。顏色跟材質強調統一性和極度純粹。全室只選用一兩種主要材質,避免出現跳脫的顏色,整體給人非常洗鍊、純淨的視覺感受。
隱藏式收納: 為了維持視覺上的空無一物,收納功能通常被巧妙地整合進牆體或家具設計中,做到「眼不見為淨」 。採用大量隱藏式的收納櫃與內嵌設計,將雜物全部藏起來,保持視覺上的極簡純淨。例如牆面打造隱形門收納室或衣櫃、地板下設置藏物空間等,讓日常用品不留在外。同時傢俱也具備多功能性,例如可折疊的桌椅、收納式床架等,必要時打開使用,不用時收納起來,使空間保持空曠。
微妙差異: 它比禪風更為「冷靜」和抽象,更注重美學上的純粹性,而非精神上的療癒。比侘寂風更為「純淨」和光滑,拒絕任何瑕疵,追求完美無瑕的簡潔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極簡色彩搭配:採用單色或鄰近色作為空間主色調。例如全室以溫潤的白色和淺木色構成,或米白與淺灰色組合。避免使用多於三種顏色,以保空間純粹統一。軟裝的選色也遵守這原則,如窗簾、地毯選用與牆地板相近的色系。
減少家具數量:僅擺放最必要的家具配備,其餘盡量留白。例如臥室只保留床與一小型床頭几,取掉不必要的櫃子;客廳只擺一張簡約沙發和一張茶几,不額外擺設電視櫃(可壁掛電視)或展示架。空間越簡潔,越能凸顯剩餘元素的質感與功能。
巧用隱藏收納:為保持極簡效果,務必規劃充足的隱蔽收納空間。可在走廊或牆面打造隱形收納櫃,門片與牆融為一體無把手,平時看起來就像一面牆。此外,選擇具有收納功能的家具,如內建抽屜的床架、掀蓋式咖啡桌等,將雜物藏於無形,維持空間視覺上的極簡整潔。
當傳統的日式美學走進現代都市,它開始了一場深刻的演變。這一章節的風格,展現了日式設計如何回應現代生活的實際需求——從強調精神象徵轉變為聚焦「生活方式」。無印風將簡約哲學變得親民、實用,特別適合小坪數空間 ;現代日式風則是一場美學的革新,有意識地將玻璃、金屬等現代材質融入傳統語彙,追求更俐落的視覺效果 ;而日式原木風,則是將「木」這一核心元素提煉出來,並將其魅力發揮到極致。這一切都顯示,日式設計的靈魂得以保留,但其形式卻為適應現代品味與實用性而煥然一新。
源於日本生活品牌「無印良品 (MUJI)」的設計哲學,無印風追求的並非嚴苛的極簡,而是一種「這樣就好 (Just Right)」的舒適、自在與實用 。在眾多簡約風格中,它最貼近人的真實生活需求,強調收納邏輯、天然質感與溫暖明亮的氛圍,創造一個讓人能徹底放鬆的「好感生活」空間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無印風的核心是以人為本,回歸生活的本質。講求的是“簡約、實用、無多餘裝飾”,因此日式無印風亦以極簡生活哲學為核心,同時強調收納與機能性設計。認為好的設計應該是謙遜而實用的,能夠自然地融入日常,而不是喧賓奪主。整潔、有序、溫暖,是它希望帶給人們的生活節奏。
核心元素:
機能至上與超強收納: 其最鮮明的特點,就是對收納的高度重視。開放式層架、模組化收納櫃、多功能家具等,都是構成無印風的關鍵,目標是讓所有物品都有其歸屬,維持視覺的整潔 。常見做法包括使用方格櫃、層板牆、洞洞板掛架等把物品分類收納,再加上一些棉麻或藤編收納籃作為容器,既實用又美觀。透過這種高度秩序化的收納策略,即使家中物件眾多也不顯雜亂,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位置,使空間維持簡潔有序的視覺感。
溫暖明亮的色盤: 以淺色的木材(如橡木、楓木)搭配大量的白、米色為主調。經典的配色比例常被稱為「80% 木色:20% 白色」,營造出輕盈無壓的視覺感 。
天然柔軟的材質: 注重材料的實用與自然。大量使用溫潤的木質(如橡木、白楊木等)製作家具和地板,並搭配棉、麻、紙、竹、藤等織品與配件,創造出柔軟、溫潤的觸感,讓空間充滿舒適度 。為了增加些許現代感和多元元素,無印風也不排斥少量使用金屬、玻璃或塑膠等材質,但造型都極為簡潔。這種混搭非常低調,讓木質的主角地位不被搶走,同時豐富了整體質感。
開放明亮的格局: 偏好開放式佈局與大面窗,以引入最大量的自然光,讓空間感覺更通透、寬敞 。
微妙差異: 它比日式極簡風更溫暖、更具「生活感」。它比禪風或侘寂風更注重收納的實用性與生活的便利性,而非哲學的深度。它使用的木色通常比傳統和風更淺,色調更明亮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統一色調:打造無印風空間時,盡量使用統一的色彩基調。建議牆壁天花板採白色或米白色,地板與大型家具選擇淺木色系,窗簾、沙發布套等軟裝則用米色、淺灰等柔和中性色,讓整體色調協調一致。
注重收納機能:無印風的居家一定要有良好的收納規劃。在設計時多利用內嵌式收納櫃、壁 niches 或系統櫃來隱藏雜物。另外可添購簡約風格的層架與收納盒,將物品分類收藏。例如在玄關配置鞋櫃及掛鉤、在客廳設置收納籃裝遙控器與雜誌,維持視覺整潔。
營造生活感:雖然強調簡約,無印風並非冷清無趣。可以在空間中加入幾樣富有生活氣息的小物品點綴,如一兩幅極簡線條的裝飾畫、幾本喜愛的書和綠色盆栽。這些元素讓空間看起來有人居住的溫度,同時不會破壞整體的簡潔感。
現代日式風是將傳統日本美學融入當代設計理念的一種風格,它保留了日式空間的神髓,卻在格局與機能上更加符合現代生活需求。隨著時代演進,日本住宅從過去的小巧分隔逐漸朝向開放寬敞發展,因此現代日式風格的空間通常通透且多功能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現代日式風講述的是一個關於「傳承與創新」的故事。它不拘泥於傳統的形式,而是取其神髓,與現代的俐落美學相結合,創造出既有東方底蘊又不失國際感的居住空間。
核心元素:
材質的對話: 巧妙地將木、紙等傳統材質,與清水模、玻璃、黑色金屬(鋼、鐵)等現代材質並置,創造出豐富的紋理對比與視覺層次 。
俐落的低矮家具: 現代日式風還強調空間的流動與彈性。家具設計趨於低矮和簡潔,以免阻礙視線,使室內外景色相互滲透。多功能家具或結構也很常見:和室地台下方藏有收納抽屜,或可升降的掀床和可折疊拉門,讓一個空間身兼多職,符合現代住宅坪數有限的現實考量。
戲劇性的光線: 同時善用大面積落地窗引入的自然光,以及精心設計的人工照明(如嵌入式燈帶、設計師吊燈),來雕塑空間的輪廓與氛圍。
開放式格局: 經常採用客廳、餐廳和廚房一體的開放式佈局,以半高牆或不同材質地板暗示區域區分,保持空間連續感,這與傳統住宅以拉門分隔的空間邏輯截然不同 。
微妙差異: 比傳統和風或禪風更精緻、更具「設計感」。它使用的材質範圍比無印風更廣,且常會運用更深、更具戲劇性的色調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開放格局:推崇少隔間的開放式空間布局。可考慮將客餐廳和廚房連成一氣,以地板材質或家具配置來區分功能區而非實體牆。例如客廳鋪木地板、廚房鋪磁磚,但沒有明顯的牆壁阻隔,讓空間視覺上更寬敞流暢。
傳統元素現代化:在現代空間中融入經典日式元素,但以當代手法呈現。例如使用霧面質感的玻璃拉門帶有日式格柵花紋,取代傳統紙拉門;在客廳角落設置一個簡約風的榻榻米平台,可做為冥想或品茶之用。這些設計讓傳統元素與現代風格自然融合。
強調採光與通風:盡可能引入自然光和戶外景色。選擇大面窗戶或拉門連接室內外,例如庭院落地窗或日式拉門通往陽台,讓陽光、綠意成為室內一部分。此外利用中性的窗簾和通透的隔間,確保光線與空氣可以在空間中自由流動,營造明亮舒適的居住環境。
日式原木風著重於展現木材的天然美感,營造出彷彿置身森林小屋般的寧靜氛圍。這種風格可以視為日式風格中的“自然主義”分支,強調利用大量原木材質,並保留其原始的色澤與紋理,讓空間充滿大自然的氣息。同時融入日本設計的簡約哲學,使氛圍溫馨恬淡且不失雅緻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木材本身就具有生命力與溫度。這個風格的空間在讓人們透過視覺、觸覺甚至嗅覺,全方位地感受木材的美好,從而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安穩。
核心元素:
木的全面應用: 從地板、牆壁、天花板到所有家具,都大量而突出地使用木材,重點在於展現其天然的紋理、色澤與質感 。這些木材通常以原始樣貌呈現:不上厚重彩漆,而僅以透明保護漆或天然木蠟油處理,使木頭原始的年輪紋路清晰可見。
多樣的木種: 善於運用不同的日本木材,如帶有獨特香氣的檜木 (Hinoki)、紋理優美的杉木 (Sugi) 或堅實的櫸木 (Keyaki),創造豐富的層次感 。
簡潔的形式: 為了不搶走木材本身的風采,家具與建築的線條都保持極度簡潔,形體偏低矮以營造貼近地面的親地性。像一張原木長桌,可能只以平直樸素的板材結合直角桌腿製成,但精心選材與細緻拋光讓它散發獨特魅力。再如收納櫃體,可能整面牆都是一致的淺木色櫃門,隱藏推拉開關,把「收納」這件事默默融入牆面,不破壞整體木質調的和諧。隱藏式設計與原木風很搭,既保持空間整潔又突顯材料本身。
溫暖舒適的氛圍: 雖然木頭是主角,為避免空間單調,日式原木風會巧妙加入其他自然元素和異材質點綴,搭配週圍溫潤的木頭,形成材質對比之美。或者擺放一些竹編、藤織的傢俱與籃子,與木製品相呼應而又提供不同的肌理觸感。織品選擇上常用純棉、亞麻等天然布料的家飾,如米白色棉麻窗簾、手織地毯等,補充了木質以外的柔軟度。植物盆栽更是不能少,一兩株室內綠植或乾燥樹枝插瓶,都能為木質空間注入生氣,讓空間給人一種無比溫暖、踏實且安心的感受 。
微妙差異: 雖然許多日式風格都使用木材,但此風格將其作為絕對的主角。它比無印風或禪風更不追求極簡,而是更強調材質本身的豐潤感與包覆感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大面積木質覆蓋:營造原木風,首先可以從地板和牆面下手。選用高品質的實木地板鋪設全室,牆面若非結構牆可考慮做局部木質護牆或木格柵裝飾牆。例如電視主牆用清水木板條打造,既成為視覺亮點又統一材質語彙。
統一木色木紋:盡量在同一空間中維持木材色調的一致或和諧過渡。可以挑選同一品種的木材做主要家具,再用色澤鄰近的木皮貼面做櫃體門片,讓各處木紋與色相彼此呼應。這種統一能避免雜亂,同時凸顯木紋細節之美。
搭配自然軟裝:在滿室木頭的背景下,選擇自然風格的軟裝配件相輔相成。例如鋪一張白色或米色的棉織地毯,沙發上擺放亞麻布抱枕;窗邊掛上薄紗窗簾讓日光柔和灑入。這些都能提升空間的舒適度,又不搶走木質的風采。
日式美學並非一成不變的孤立傳統,它始終在與自身的過去以及廣闊的世界進行著動態的對話。本章節的風格充分展現了這種活力。昭和復古風向內回望,擁抱近代史中一段溫暖而略帶斑斕的歲月,與主流的極簡印象形成有趣對比 。和洋折衷風則是歷史的切片,記錄了日本與西方文化的首次大規模交會 。而日式鄉村、工業、Japandi 等風格,更是當代融合的典範,證明了日式設計的核心精神(簡約、自然、工藝)具有強大的包容性,足以和任何全球風格碰撞出新的火花,展現出一種自信而持續演進的設計文化。
這是一趟充滿懷舊氣息的時光之旅,帶我們回到日本的昭和年代(約 1926-1989),特別是經濟起飛、大眾文化蓬勃發展的中期。它的魅力在於溫暖、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感,以及那個時代獨有的、東西方元素交融的迷人樣貌。這正是宮崎駿動畫《龍貓》裡的世界,或是村上春樹小說中那些小咖啡館的氛圍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昭和風是對一個逝去時代的溫情回望。它不追求完美與極簡,而是珍視充滿生活痕跡、承載著家庭記憶的物件,營造出一種讓人安心的、帶點古樸的溫馨感。這種風格在室內設計中體現為對中世紀昭和家庭氛圍的重現:木質家俱略顯老舊、色調深沉溫暖,搭配當年流行的圖案和器物,讓空間充滿懷舊韻味。
核心元素:
深色木質調: 家具多使用深色的木材,如柚木或胡桃木。代表性家具有矮腳餐桌 (ちゃぶ台 Chabudai) 和收納用的木製五斗櫃 (簞笥 Tansu) 。
圖案與色彩: 與極簡風格相反,昭和風大膽擁抱色彩與圖案。印花保溫瓶、琥珀色或帶有花紋的玻璃杯、以及人造皮沙發上的鮮豔色彩,都是其標誌 ,同時牆面或布藝可能出現典雅的墨綠、酒紅、焦糖棕等色彩作為點綴。這些色調較現代設計常用的淺色系來得濃烈,但卻能營造出歲月靜好的氛圍。
懷舊的裝飾: 老物件是必不可少的靈魂元素:老電影海報、轉盤式電話、卡通造型的時鐘、復古造型的家電等,都使空間充滿年代質感。收納櫃在昭和風很常見,當時的人喜歡把各種器皿、小物整齊地擺在櫥櫃內,有的櫃子還裝有磨砂玻璃或雕花櫃門,透出隱約的內裡物件輪廓。甚至可以在角落放一台留聲機造型的藍牙喇叭或老式縫紉機當裝飾,這些點睛之筆會讓空間更有懷舊氛圍,仿佛真的穿越回昭和年代的家中。
溫暖昏黃的燈光: 燈光也多半採用暖黃光,彷彿老舊白熾燈泡的色溫,使空間籠罩在一片柔和昏黃的光影中,極具懷舊感。帶有彩色玻璃或布料燈罩的吊燈,能營造出溫馨、親密甚至略帶一絲憂鬱的獨特氛圍。
微妙差異: 它是極簡主義的反面,擁抱一定程度的「雜物感」與個人歷史。它與和洋折衷風的不同在於,其西化影響更多來自於 20 世紀中期的現代主義與普普文化,而非維多利亞時期的古典風格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採用深暖配色:可透過牆紙、傢俱選色來營造復古調性。建議選擇帶灰度的懷舊色,如橄欖綠窗簾、磚紅色抱枕、奶油黃壁紙等,搭配深色木地板和傢俱,讓空間色調沉穩又有年代感。並使用暖色光源照明,營造微微昏黃的氣氛。
選置復古家具家電:可至古董市集尋找昭和味十足的家具與老物件。例如老式木餐桌椅、竹編坐墊、圓形吊扇燈,或者擺放一台復古造型的電扇、黑膠唱機等。這些物品本身就是懷舊元素,讓空間更貼近昭和時代的日常。
懷舊裝飾細節:增添一些小細節體現昭和情懷。如在餐廳牆上貼一兩張昭和年代的電影宣傳海報,在書房的架子上擺幾本泛黃的昭和老雜誌或漫畫;在廚房掛一條印有日式傳統花樣的布帘作為隔板。透過這些點綴,喚起人們對過往時光的共鳴。
這是一種極具魅力的歷史性融合風格,誕生於日本向西方敞開大門的明治(1868-1912)與大正(1912-1926)時代,特別在大正時期形成獨特的大正浪漫風格。它如實地反映了那個文化轉型期的社會面貌,在傳統木造房屋中引入了歐洲的審美元素,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室內景致。和洋折衷風的空間往往兼具日式的質樸與西式的典雅,碰撞出新奇的美感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和洋折衷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碰撞與好奇。它將傳統的「和」之美,與新傳入的「洋」之華麗並置,創造出一種獨特、有時甚至略帶衝突感的過渡期美學。
核心元素:
和式空間,洋式家具: 最經典的組合,便是在鋪著榻榻米、有著障子門的傳統和室中,擺放著沉重、華麗的西式家具,如雕花繁複的維多利亞風格座椅、高腳桌,甚至是水晶吊燈 。
建築的融合: 當時的建築可能同時擁有傳統的日式廂房與獨立的西式接待廳 (洋間),或是在西式凸窗上蓋著日式瓦頂 。
豐富的材質: 將日本的檜木、杉木,與西洋的桃花心木、皮革軟包、進口玻璃等材質大膽地結合在一起。彩色玻璃也是大正浪漫風格的一大特色:繽紛的紅、藍、綠彩繪玻璃窗安裝在走廊或玄關處,陽光透過玻璃映出斑斕光影,成為迷人的裝飾
微妙差異: 這是一種由特定歷史時期定義的風格。其西式元素通常是古典、維多利亞或新藝術風格,與其他融合風格中的中期現代或當代影響不同。相較於 Japandi 等現代融合風格,它給人的感覺更為正式,元素的結合也較不那麼天衣無縫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融入復古西洋家具:可在日式空間中擺放一兩件具有年代感的歐式家具,如維多利亞風格的扶手椅、雕花邊几或古典立鐘。這些元素能為空間注入懷舊華麗感,同時與質樸的日式背景形成有趣對比。注意家具色調盡量與周圍木質匹配,例如深色木椅搭配深色木柱,避免格格不入。
結合東西方裝飾:巧妙運用裝飾品來體現東西合璧。例如在榻榻米房間安置一盞帶有流蘇布罩的歐式吊燈,燈光用暖黃光源,讓室內更顯浪漫。同時,壁龕中依然陳列傳統掛軸與插花,以保持和風精神。又或者在走廊窗戶鑲上彩繪玻璃片,門楣懸掛和風布簾,融合出獨特風情。
統一材質與色調:混搭時注重整體協調。可採用統一的木質作為基調,如空間主體維持日式淺木色或深木色,再於其上添加西式元素。這樣一來,不同風格的元素因共享材質或色系而更顯融洽,不至於彼此衝突。
日式鄉村風結合了日本鄉間民居的樸實與溫馨氛圍,同時融入了一些歐式鄉村雜貨風(Zakka)的小巧思,是非常療癒又具親和力的裝潢風格。在這種風格下,空間給人的感受往往是像沐浴在午後暖陽中的鄉村小屋般,沒有都市的拘束,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自然與生活氣息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日式鄉村風描繪了一幅田園詩。它相信,最美好的生活是簡單、自足且充滿手作溫度的。空間中的每一件物品,無論是一只陶碗還是一塊拼布,都因其質樸與實用而顯得珍貴。
核心元素:
明亮天然的材質: 以淺色木材、白色或奶油色的灰泥牆為主,並大量使用棉、麻、羊毛等天然織品,再搭配淺木色的地板和家具,讓空間瀰漫木頭的溫潤感,同時有視覺放大的效果,使居室更顯寬敞。
手作與民藝品: 強調使用手工製作或帶有復古感的物件,如造型簡樸的陶器、編織籃、拼布被毯和質樸的木製家具 。
簡潔與實用: 家具造型簡單、堅固且功能性強,重實用而輕裝飾。家具大多是原木家具,有時會刷上一層白色或薄荷綠色的漆,但保留刷痕與舊化質感,呈現隨性不造作的手作感
綠意與花草: 大量使用室內植物、乾燥花束和植物圖案的織品,將花園與田野的氣息引入室內。
微妙差異: 它比傳統和風更質樸、不那麼正式。比無印風或禪風更溫馨、更富裝飾性。它與西方鄉村風的區別在於,融入了日式的簡約精神、更內斂的色調,以及可能出現的矮桌或榻榻米等元素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以白色與淺木為基調:翻新空間時,可將牆面粉刷為暖白或象牙白,天花板也可考慮做白色木板或仿木樑染白處理。地板選擇淺色木地板搭配局部花磚,營造鄉村小屋的清新感。整體淺色基底能讓小空間也顯得明亮寬敞。
添入鄉村風傢俱:選用線條簡單、帶點古典輪廓的木製傢俱,如白色描邊的餐櫃、復古五斗櫃、小圓木茶几等。可以刻意挑選有做舊效果的款式(如角落磨損、帶刷痕),增添古樸質感。同時確保家具具備一定收納功能,讓空間雖多擺飾但不雜亂。
妝點雜貨溫度:充分運用雜貨小物來佈置空間。廚房可在層架上陳列玻璃罐裝香料、花草茶和幾個馬口鐵罐;客廳茶几上擺上乾燥花束和編織杯墊;牆面掛幾個手編藤籃或復古海報畫框。也可在沙發邊放一個野餐藤籃當收納,讓每處角落都洋溢生活情趣。
這是一種充滿張力的、對立元素的融合。它將西方工業風的粗獷、原始與陽剛氣息(如水泥、磚牆、裸露金屬),與日式設計的寧靜、潔淨與自然崇拜相結合。兩者共享的哲學是「材質的誠實」——讓水泥就是水泥,讓木頭就是木頭 。最終呈現的,是一個既前衛又安詳的空間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日式工業風探索的是一種平衡之美。它證明了冷冽與溫潤、粗獷與精緻並非無法共存,而是可以透過巧妙的設計,相互襯托,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。
核心元素:
原始與精緻的材質對比: 這是風格的關鍵。粗糙的水泥地面或牆面,被溫暖的淺色木作櫥櫃或隔屏所柔化;黑色的金屬框架,與半透明的和紙或玻璃相結合;裸露的管道下方,可能擺放著一張極簡的木桌 。
極簡的家具: 家具保持極度的簡潔與功能性,常使用木材與金屬的混合材質。例如在玄關設淺木色大型收納櫃但配以黑色金屬拉手,或者開放格架以黑鐵件支撐木層板,用於展示書籍和日式裝飾。
中性色調與黑色點綴: 日式工業風偏淺淡的中性色。傳統工業風常用黑、暗灰等深色,但為了融入日式清新,這種混搭風格常採用淺灰、白、淺木色為主色調。
對空間與光的重視: 儘管使用了厚重的材質,但日式設計的影響確保了空間的開闊感與明亮度,常利用大面窗和策略性的照明來避免空間變得過於陰暗沉重 。
微妙差異: 這是一種真正的高反差風格。「冷」的元素比現代日式風更為突出;而「暖」的元素(木、光)則比典型的西方工業風更為精緻和簡約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軟化工業基底:若空間已有工業風元素(如水泥牆、裸露管線),可加入日式元素來柔化。例如在水泥牆前放置一幅淺木色屏風或百葉門片作裝飾,在混凝土地面上鋪設淺色編織地毯,於角落擺放幾盆綠植,讓空間不至太冷硬。
木質與鐵件調和:採用「木+鐵」的組合家具與裝潢。比如餐桌可選擇淺色原木桌板搭配黑鐵腳的設計,樓梯欄杆用黑色鐵件而踏板用木頭。這類混搭家具既穩固有型又帶溫度。此外可將日式常見的木格柵運用在電視牆或天花造型上,再以黑色線型燈或軌道燈點綴,風格融合且富有層次。
維持明亮整潔:避免工業風的雜亂印象,注重採光與收納。運用大窗戶和玻璃隔間引進光線,牆面與天花保持淨色。設計足夠的收納櫃藏起雜物,讓視線所及還是如同日式風般清爽有序。在這樣乾淨明亮的基底上,工業元素會更顯時尚而不顯髒亂。
Japandi 是近年來在全球室內設計界引起熱潮的一種混搭風格,它完美地將日本美學與斯堪地那維亞設計融為一體,被譽為是東西方美學融合的典範。結合了日式侘寂美學中的質樸極簡與對自然的敬畏,以及北歐設計中強調的溫馨舒適 (Hygge) 與恰如其分的平衡哲學 (Lagom) 。可以說,它集兩種風格之大成:優雅、實用、簡約且溫暖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Japandi 是一種追求平衡與幸福感的生活美學,強調自然、簡約、寧靜,同時兼顧功能實用與設計質感。一個理想的家,既要有日式的寧靜與秩序,又要有北歐的溫暖與愜意,在簡約中找到豐富的生活質感。
核心元素:
簡潔線條與優質工藝: 兩種文化都極為推崇高品質、注重細節、線條乾淨的手工家具。北歐風強調功能至上,日式風注重收納整潔,兩者結合使 Japandi 空間既好看又非常好用。
柔和而對比的色盤: 將北歐風格明亮、輕快的中性色,與日式設計中更豐富、更深沉的大地色調相結合。偏好中性色調與大地色系為主軸。牆壁多以奶白、米色、淺灰、灰綠等作為底色,使空間有柔和的包覆感 。同時允許適度出現比侘寂風更豐富的色彩變化,平衡空間的穩定感與活潑度。
豐富的天然材質與紋理: 材質的混合是關鍵。淺色的北歐木材(如橡木)與深色的日本木材(如胡桃木)相遇,再搭配天然織品、皮革、石材與陶瓷,創造出豐富的觸感層次 。既有北歐家具的人體工學與流線造型,也有日式家具的低矮簡約與精湛工藝。
極簡而舒適: 空間是整潔、無雜物的,但透過柔軟的織品、綠色植物和精心挑選的飾品來增添溫暖感,避免了純粹極簡主義可能帶來的冰冷 。
微妙差異: 它比「無印北歐風」更具質樸感和紋理感。它使用的色盤常常比單純的日式或北歐風格更具對比性、色調更深沉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掌握平衡美學:營造 Japandi 風格,關鍵在於日式與北歐元素的平衡。可遵循「80/20 法則」:以 80% 日式或北歐為主基調,再用 20% 另一方元素點綴。例如大部分家具走日式簡約線條,少部分像茶几或單椅選擇北歐設計款,或相反。確保兩者都被看見又不互相爭奪主角。
豐富材質層次:在保持空間和諧的同時,可以混搭多種自然材質增加層次。建議在木質基底外,引入一些藤編收納籃、棉麻毯子、陶瓷花瓶、亞麻窗簾等元素,塑造豐富的觸覺與視覺體驗,同時符合 Japandi 強調自然的精神。
強調功能簡約:Japandi 雖美觀但不流於表面裝飾,一切設計都應有實用考量。選購家具時重點關注其功能性,例如帶抽屜的邊桌、可當椅子又可收納的藤編箱。裝飾品則寧缺勿濫,挑選有意義和設計感的擺件擺放,維持空間簡潔。好的 Japandi 空間,看起來賞心悅目,住起來更覺方便舒適。
這是 Japandi 概念下一個更具體、更明亮、也更有條理的分支。它融合了無印良品那種極度重視機能、以淺木色和收納為中心的哲學,以及北歐設計中明快、通透且帶有巧妙色彩點綴的特點。它較少著墨於侘寂的質樸不完美,而更強調潔淨、明亮且充滿活力的實用性。
核心哲學與故事: 無印北歐風是為現代都市生活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。它追求的是一種高效、清爽、充滿陽光感的日常生活,空間既要美觀,更要好用、好維持。
核心元素:
淺木+白色: 主色調非常明亮,由無印風標誌性的淺色木材(如樺木、楓木)和北歐風清爽的白色所主導,通常以明亮中性的底色搭配柔和繽紛的點綴。空間大面積運用無印風慣用的白色、淺木色、米色作為基底,使環境顯得乾淨寧靜。
機能與模組化: 極度強調無印風格的實用收納系統,以及線條簡單、功能明確的北歐家具。家具造型大多採直線或圓角矩形,沒有複雜雕刻,但注重人體工學與生活便利。空間裡加入一些富有設計感的小件,如北歐風的吊燈(簡單幾何造型)、造型鏡子或金屬立地燈等。這些都是無印風中較少見的元素,但加入後讓空間更富立體感與趣味,同時仍維持整潔舒適的大原則。
巧妙的色彩點綴: 雖然基調是中性的,但允許加入小面積、帶有北歐風格的活潑色彩,一些北歐風愛用的柔和色彩,像是淺粉、霧藍、鼠尾草綠或鴨蛋黃等作為局部裝飾(例如抱枕、地毯、掛畫的小面積用色),增添活潑與暖意,但整體色調仍維持低彩度,不會過於花俏。
強調輕盈感: 整體感覺比 Japandi 更輕快、更開放、更充滿「陽光感」,而非後者那種沉穩、接地氣的氛圍。
微妙差異: 比 Japandi 更明亮、更有條理。比純粹的無印風更多彩、更活潑。比純粹的北歐風更注重木質與天然材質的溫潤感。
空間設計重點與建議:
融合色調與圖案:在無印的素雅基底上,適當增添北歐小圖案與色塊。例如可以在客廳放一兩個幾何圖案或小碎花的抱枕,兒童房牆上貼幾片北歐風可愛壁貼,為空間注入活力但不過度。色彩選擇柔和霧面色系,讓空間既有層次又不失協調。
重視舒適感:無印北歐風非常注重家的舒適氛圍。可以多利用燈光和織品提升溫度。晚間照明採用幾盞暖光的立燈和桌燈,打造柔和光源;沙發和椅子上備好柔軟的毛毯,地面加鋪仿動物毛皮地毯或厚實織毯,營造出北歐式的 Hygge(愜意)感。
展現生活品味:除了收納整齊,也可在空間適度展示個人收藏和愛好。例如在書架一隅陳列幾本設計書與旅行帶回的小物,在餐桌旁掛上簡約畫作或家人照片牆。無印北歐風鼓勵在簡約中呈現居住者的生活品味,讓家既美觀又有濃厚的人情味。
在探索了每一種風格的深層故事後,這份總覽表將幫助您快速梳理它們的核心特質。從哲學精神到具體元素,這張表格濃縮了各風格的精髓,讓您能更清晰地比較其間的微妙分野,從而找到最能觸動您心弦的空間語言。
風格 | 核心哲學/精神 | 主要色調 | 關鍵材質 | 空間氛圍 | 代表性元素 |
傳統和風 | 秩序、和諧、與自然共生 | 木原色、稻草色、白、綠 | 檜木、杉木、榻榻米、和紙 | 寧靜、有序、莊重 | 緣側、床之間、障子門 |
日式茶室風 | 和、敬、清、寂,精神內省 | 土壁色、竹原色、幽暗色調 | 土壁、竹、未加工木材 | 寂靜、內向、極致簡樸 | 躙口、小窗、茶釜 |
日式禪風 | 靜心、冥想、平衡、減法美學 | 米白、淺灰、大地色 | 光滑木材、石材、竹 | 平衡、和諧、沉靜 | 木格柵、枯山水、柔和光影 |
日式侘寂風 | 擁抱不完美、欣賞歲月痕跡 | 灰、棕、土色等低飽和大地色 | 風化木、特殊塗料、粗陶 | 質樸、真實、帶有詩意 | 斑駁牆面、不規則器物、枯枝 |
日式極簡風 | 少即是多、留白的藝術 | 白、灰、黑等無彩色系 | 木材、混凝土、玻璃 | 空靈、純粹、高度控制 | 大量留白、隱藏式收納、極少家具 |
日式無印風 | 剛剛好的好感生活、以人為本 | 淺木色、白、米色 (8:2比例) | 淺色橡木、棉麻、藤編 | 清爽、溫暖、整潔有序 | 開放式層架、模組化收納 |
現代日式風 | 傳統風骨與現代靈魂的對話 | 中性色、深木色、黑色 | 木材、清水模、金屬、玻璃 | 精緻、俐落、沉穩 | 材質對比、設計師家具 |
日式原木風 | 沉浸在木的溫柔與呼吸中 | 各種木材原色 | 檜木、杉木、櫸木等實木 | 溫暖、包覆、安心療癒 | 全木質空間、展現木紋 |
日式復古風 | 懷念昭和時代的溫暖人情味 | 深木色、琥珀色、暖色調 | 深色木材、壓花玻璃、塑料 | 懷舊、溫馨、充滿故事感 | 矮餐桌(Chabudai)、老海報 |
和洋折衷風 | 明治維新時期東西文化的碰撞 | 傳統和色+西洋古典色 | 榻榻米+桃花心木、天鵝絨 | 華麗、獨特、具時代感 | 和室中的西洋古董家具 |
日式鄉村風 | 手作質樸裡的田園詩 | 白、米白、淺木色 | 淺色木材、棉麻、陶器 | 溫馨、質樸、自然手作 | 手工藝品、碎花布、綠植 |
日式工業風 | 冷冽與溫潤的極致平衡 | 灰、黑、木原色 | 混凝土、金屬、磚牆、木 | 粗獷又精緻、高對比度 | 水泥牆+木作、金屬窗框 |
日式北歐風 | 簡約(日)與溫馨(北歐)的融合 | 淺中性色+深邃大地色 | 淺深木材混搭、羊毛、陶 | 簡約、舒適、優雅自然 | Hygge氛圍、高品質工藝家具 |
無印北歐風 | 清新機能與明亮日常的結合 | 淺木色、白色+粉彩色點綴 | 淺木材、塑料、幾何圖案 | 明亮、清爽、年輕有活力 | MUJI收納+北歐設計單品 |
在瀏覽完這 14 種各具神采的日式風格後,您或許會發現,它們所提供的遠不止於裝潢的靈感,更是一種關於「如何生活」的溫柔提醒。
選擇一種風格,從來不是生硬地複製一套規則,而是從這些歷經淬鍊的美學哲思中,找到與自己內心產生共鳴的片段。也許您嚮往的是禪風的寧靜,能讓您在紛擾中尋得片刻安寧;也許是侘寂的真實,教您欣賞生活中的不完美與歲月饋贈;又或許是無印風的務實,幫助您在有限的空間裡,創造出無限的清爽與可能。
您的家,是您個人故事最真實的載體。它應當反映您的性格,承載您的記憶,並溫柔地安放您的日常。請不要被繁多的「風格」所束縛,而是將它們視為豐富的詞彙庫,自由地選取、融合,最終用這些美好的元素,為自己譜寫一首獨一無二的、關於家的詩篇。願您的空間,從此有了故事,一個溫柔而堅定的故事。